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银行又出大事:买个理财,还能被提前终止!

时间:04-12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231

银行又出大事:买个理财,还能被提前终止!

“目前负债端投资者刚兑思维和全面净值化的矛盾是所有理财子面临的最大问题,料短期内难以改变。”这是中信证券分析师对于银行理财市场的看法,也是大多数分析师对该行业现状的阐述。自理财新规实施以来,银行和客户之间铁打的关系变得不再甜蜜,银行有点风吹草动,居民们就以为它要“跑路”。比如,去年由于收益率下降造成的理财产品赎回潮。最近,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消息也不绝于耳!银行理财,冤家路窄家住上海的何先生表示,“突然就收到了消息,感觉一头雾水。”他所指的就是最近市场传播的银行理财被提前终止的事儿!根据普益标准的统计数据,今年以来全市场累计约有300款理财产品提前终止。针对这条信息,市场上衍生出了许多悲观的态度。我们不妨来冷静分析一下几个问题:300款理财真的算多吗?为什么要提前终止?首先,翻阅Choice的统计数据,可发现今年以来有近120只产品发布提前终止公告。即使剔除半数左右因投资金融衍生品触发敲出条件而终止的产品,仍有近50只产品属理财公司主动提前终止产品,明显高于往年同期水平。尽管数量高于过去同期,但放在整个理财发行市场,根据iFinD的统计,今年以来,银行及银行理财子公司合计发行17000多款理财产品,如果按照300款的数量来算,占比大概只有17%左右,并不算特别高。来源:iFinD而放在整个理财生态系统,目前存续理财产品的数量超过4万只,每月新发3000—4000只,3个月终止300款的节奏,对于整个理财市场的运营结构不会造成大的影响。因此,这一点上看,笔者认为市场无需过度担心。另外,有业内人士指出,自理财净值化转型以来,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现象已经越发常见。之所以担心,是因为银行理财净值化之后还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其次,为何会提前终止?翻阅某银行理财产品的终止公告,除了清算份额净值日期写得明明白白以外,公众关注的原因却有点稀里糊涂:根据市场情况,经合理评估!貌似解释了所有,又好似什么也没说!来源:某理财终止公告但如果你此前有仔细浏览过产品说明书,是可以大致找到答案的。一般来说,提前终止的情况包括:监管要求、市场剧烈波动等导致的收益大幅波动、产品管理人根据市场情况认为需要终止产品等情况。来源:iFinD就本次而言,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1.产品管理人综合研判认为后续存在不可控市场因素,提前终止产品比维持产品运作更有利;2.该产品投资业绩不及预期,触发了部分提前终止条款;3.因为产品规模大幅下降,导致产品规模过小甚至可能无法支撑产品运作成本。这三点原因可以归纳为一点:理财产品业绩运作不理想,造成规模缩水,发行方似乎也对当初锚定的收益率没啥信心!赎回余波蔓延综合市场不少机构的观点,近期多款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是去年11月理财赎回潮余波的延续。去年出现过两轮理财赎回潮,一次是在3月份,由于股市下跌导致收益下行所致;另一次发生在11月份,由于“股债双杀”,理财行业再次迎来一轮赎回潮,进而加剧理财净值下行和规模缩水。去年金融16条和防疫20条发布之前,整个市场的资金情况是相对充裕的,但由于大环境原因,企业采取了收缩经济策略,造成资金多在金融系统里流动,而股市赚钱效应有限,资金被“逼进了”债市。随着疫情的放开,市场利率的回升造成债券价格下跌,前期浮盈的部分“付之东流”,银行理财开始出现亏损。央行很快见机行事,开展了13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给市场注入流动性,拯救了利率债。但别忘了,理财产品中的债券种类不仅仅是利率债,还包括信用债(政府之外的主体发行的,无担保债)。利率债稳住了,但信用债却没挺住。作为前期流动性红利的核心收益主体,信用债并未跟随利率债止跌,而是继续下行。在此过程中,理财赎回潮交织信用债下跌,进一步带动信用利差走高。固定收益类产品持仓中,信用债的配置比例较高,决定了其在收益上拥有较高的话语权,最终造成理财破净面积进一步扩大。风险较低的固收类理财打底资产多为债券,占比基本都在80%以上,债券的风吹草动对其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来源:某理财说明书理财产品面临的处境倒是和硅谷银行面临的情况相似,基本都是被债券所“坑”。按照市场价卖掉,亏损只能板上钉钉!如果债券持有到期还能得到票息。时间来到今年,前期投资者赎回造成了实际的亏损,一部分产品的规模已经不适合继续运作。另一部分产品即使继续运作,产品收益似乎也没底气有多大的发展,提前终止或许是最好的归宿。事实上,针对银行类理财而言,市场情况已经有所修复。银行理财破净率已经降至5.23%左右,基本恢复到赎回潮之前的水平。前不久央行又降了一次准,为市场释放流动性;广义基金(含银行理财产品)的债券持仓规模仍在减少,主要由于理财赎回冲击在1月还有余波,但2月元气已有所恢复,机构展望二季度有望抬升。理财市场如何建立信心诚如本文开头所言,投资者固有的刚兑思维和银行类理财净值化的矛盾,是造成投资者难以接受的根本。而在这个过程中,三方角色(投资者、投研机构、代销银行)如何相互适应,各自需要哪些调整?如今,传统银行储蓄经历了一波进化。从储蓄向投资、表内储蓄向表外广义理财,以及银行理财净值化的转变。作为投资者,打心底里依然留恋过去的“保障性收益”,认为不应该也不想接受这种改变,最终导致银行理财在债市波动中大幅调整。接受需要时间、需要教育。另一个角度,2022年是理财市场进入全面净值化的第一年,恰逢市场遭遇多重外部压力,让发行机构和投资者都有点措手不及。之前搞固收的分析师们,或许也没碰上过此类情况。当在管产品性质发生改变,投研机构也需要跟随政策变革去提升产品的专业度,从起初产品的结构设计到中间的监控再到最后的收益推演,做到全生命周期的跟踪和突发情况的处理。此外,还要研判宏观局势对于在管资产的价格影响,如何做到分散投资、平衡买卖时点等等。这终将是一个知易行难的过程。作为代销机构的银行来说,事前教育和事后教育同样重要,一遍遍的风险提示说明必不可少。当然,这不仅仅只限于一句: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而是引导投资者有意识地去好好看看理财产品说明书。另外,可以把可能遇到的风险情况打印在产品宣传页上,做到提前告知(虽然我理解你们,这不是他们想听的,他们也不太会听)。但万一以后监管追查下来,也能有底气地说:让您担心了,相关提示早已在宣传页上提示!来源:某理财说明书结语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下降是大势所趋,据悉,最近广东、河南、湖北的多家银行也在4月以来纷纷调降存款利率。想要获得好的收益,也得努力学习理财知识。投资者教育,依然任重道远!各种情况多来几次,大家或许也就见怪不怪了!【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